不疼的群体背锅,岂能不用。
完颜康一番言论,将历朝历代太监的过失和罪责消去,大多归于皇帝的身上。
这些想法,朝臣或有想过,但绝不敢当众议论。
徐道胜一时无言,公孙玉站了出来:“陛下用我掌管法院,臣深感肩上担子沉重,常夜不能寐。若依陛下之意,满堂法官皆是阉人,臣恐威严不足、德行不彰,难以服众。”
公孙玉的言下之意,这满朝文武,天下学子尽可选用,何必选这些有损体面之人呢。
完颜康明白他的意思,他知道此事要朝臣认同,不能仅凭借强力推行,只能循循善诱。他略做思索之后,才道:“宫里这一两千太监,不是都得用,也不是都能用。这帮子人,得分开来用。会读书识字的,有几分本事的,品行过关的,经过培训合格,才能到监察院和法院去赴任。大字不识的,好吃懒做的,德行败坏的,就地遣散。”
“监察院和法院,只是选优任用一批,一来能充实组织,二来也是给这帮可怜人有个好去处。从今往后,这皇宫里,不再收纳太监。这个畸形的产物,是嬴政手里折腾出来的,就从我手里,画上一个句号吧!”
完颜康这句话,便相当于盖棺定论了。
满朝大臣,对完颜康这一番言论难以反驳,只好齐呼圣明。
徐道胜和公孙玉都知道完颜康的脾气,既然说服不了他,只得遵从其意。既然完颜康说了并非要全部使用,那么如何挑选人员,就是监察院和法院的事儿了。
监察院要的人,需得文武双全才好。而法院要的人,对文字和律法 功底要求颇高。
经过一番统计,宫内大小太监人数共有一千七百多人,其中识字之人过半,会武的却只有有两百来号人。若是按公孙玉他们制定的标准,十成有八成都没了去处。
完颜康见初核通过的名单如此之少,便知道这事于大臣们而言,还是有些抵触的。
初时他还有恼怒,转念一想,这终究是个好事情。若是大家都一团和气,对他这个皇帝惟命是从,岂不是有违他革新之本意。
那就再玩玩小手段吧!
因为宫中尚有藏书房、珍宝房等处,一直都由些老太监看守,这些老太监也多次恳求完颜康不要将其遣散,完颜康便许了这百来号人在宫中终老。绝大多数小太监,则被完颜康赶进军营,接受为期三个月的军事训练,不识字的还得抓紧识字。
这些小太监被赶去军营之前,不少人打起退堂鼓来,生怕吃不了军营的苦头。
马久保召集了一帮小太监,只说了一句话:“以前咱们做不了人,幸得陛下垂怜,才让咱们有做人的机会啊!”
此话传开之后,宫内大小太监,无不痛哭流涕。
宫中太监,得宠者看似风光无限,实则个个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。不得宠的小太监们,但有触怒贵人者,每年被杖毙者不计其数。
以前,没得选。
现在,可以堂堂正正做个人了。
面临这样的选择,一众大小太监都爆发出了巨大的潜力。
三月之后,能达标的太监数量堪堪破千,让徐道胜和公孙玉等重臣大跌眼镜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