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“显忠啊,娘虽然老迈昏聩,但是也知道找老师的事马虎不得,之前家里实在困苦,便委屈了恒儿只能跟着你读书认字。现在稍有好转,确实该让文瑄去上乡学,跟有学问的先生多学学。”
费氏知道相公的难处,劝慰道:“娘,其实不是显忠舍不得钱供文瑄上乡学,文显忠每日问诊也积攒下了少许钱财,只是因为我们家贫苦了这许多年,都未曾给您好好办过一次寿辰,我跟文显忠原本是商量着这笔钱为您老好好办一次寿辰的,我们家也喜庆喜庆。”
周氏微笑道:“娘知道你们孝顺,可我们就是寻常百姓家,办的是哪门子寿辰?就把这钱充当给乡学老师的礼金吧,如若文瑄能学到真学问,我这个老太婆的心里比过多少次寿辰都高兴了。”
听着一家人都为自己的事着想,小文瑄暗自下定决心,一定要好好读书学医,将来报答亲人。
见母亲如此决断,文显忠也知这事已成必然,便转过头对文瑄道:“文瑄,你可愿意去乡学读书受教?”
小文瑄放下碗筷,坐直身子,像大人模样郑重道:“孩儿一定用功。”
一家人见到文瑄的可爱模样都忍俊不禁,一片温馨。
几天后,文显忠便已备好文瑄拜师要用的束脩六礼。
天刚蒙蒙亮,便已去先生住所等候。
自西周以来,儒家学校便有国学乡学之别,又有大学小学之分,到了元代小学,除了传统的“五经”外,一般还要先学习“四书”等,以“四书”与“五经”并列成为必习教材。
小文瑄正值髻岁,正可按照朝廷规定入乡学或社学。
乡学先生大多由老成之士任教,此时的长洲乡学先生姓孟,号材翁,大家都尊称他为材翁先生。
孟材翁刚起,一打开院门,便看见了父子俩驻足等候。
文显忠忙迎身上前,拱手施礼道:“孟先生起得早。”
孟材翁见是文显忠,微微一笑,还礼道:“原来是文郎中。”
文显忠恭敬道:“文显忠素闻先生学识渊博,此番来拜访先生,请先生收下小儿,受累教他些文字便好。”<99.。.99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