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嬴政先后听取了丞相王绾与廷尉李斯的建议。
丞相王绾认为应当延续周朝的分封制,封邦建国,将除了秦国的核心领土,将多数的地区,比如燕地、楚地、吴越、齐地等,分封给嬴室宗族子弟,命其守卫边疆,维持封建制度。
他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:
首先,周朝延寿八百载,一定程度上便是这分封制带来的。
其次,一些蛮荒之地,交通不便,信息传递缓慢,由中央政府来治理,可能导致效率低下,不利于地区的开发。
再者,此次分封仅封嬴室宗族子弟,日后哪怕诸侯国强大起来,肉照样烂在锅里,而且天子与诸侯同出一族,很难出现权臣欺君的情况,何愁江山不定?
最后可以在各诸侯国之间,设立郡县分割开来,避免其吞并弱小,进而威胁中央帝国。
而廷尉李斯则持相反意见,认为应当实行郡县制。
他认为,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,事异则备变。
虽然周朝延寿八百载,但是如今是秦掌天下,过去那一套显然不合适了,不然周朝的灭亡又该如何解释。
况且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,各个诸侯,哪家不是亲戚?但是最后不都是各起兵戈,互相攻伐、吞并。
这无疑说明了以分封制为基础的宗法制,血脉联系在第一代、第二代,甚至是第五、六代都有很强的作用,各诸侯还是乐意卖自家人面子。
继续阅读
但是到了十几代人以后,他们还会认为自己是亲戚吗?血脉联系明显就不再起作用了。在利益的影响与实力发生变化,又会再重演出春秋战国的局面。
还有一点李斯没有说,不过始皇心里清楚得很,那就是功臣问题,宗亲子弟都封王封侯了,总不能灭六国的功臣没有封赏吧?
始皇思考了良久,决定采纳李斯的建议,实行郡县制。
他问众人,春秋战国到大秦一统,这天下灭了多少国?
有博学之士回道:一百零九个诸侯国,后三家分晋,算是一百一十一国。
始皇又问:那这天下,死了多少黔首?
众臣皆默。
始皇:朕也不知道,许是百万之民,许是数百万之民,亦或是千万之民。
朕只知道长平一战,武安君便坑尽四十万赵军。
这天下有多少四十万青壮?够坑多少次?
天下纷乱了五百多载,无数人如草芥般死去,够了。
朕说,够了!
秦军灭六国之程,朕曾下诏,严令不可放火劫掠,杀良者斩!为的是得到一个完整的天下。
朕要让百姓朝有时,幕有所。
朕要让天地开阔,四方臣服。
朕要缔造真正的国与家!
六合一统,即当万世永昌!
郡县制被施以始皇的意志,通过了朝议。
对郡县制的内容进行补充,在郡设立郡守、郡尉、监察御史,县设县守、县承,县下有乡、里,设亭传递信件。
在文字与度量衡方面,始皇表示,他要用一种文字——秦方篆去下达诏令;他要用一把尺子,去丈量秦帝国的疆域!
始皇的目光转移到了整个天下,令人大修直道、驰道,同时命蒙恬率三十万秦军北上,痛击匈奴,收回河套之地。
于南方,始皇下令,召关中子弟二十万,楚地征集三十万,组建南征军,交予任嚣、赵佗二人,南征岭南,修建灵渠,沟通楚蛮两地。
在岭南被征服后,设立四郡管理。
———始皇二十八年
始皇率文武大臣开始了千里东封泰山。始皇一行先到峄山,在山上立石铭记秦之功业。向齐鲁士人展示秦之千古功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