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向哪个口的官员去信,那个官员也一定会毕恭毕敬地回信,或是按照他的指示来办事的。
但怎料,这一次,杨修的取信却如石沉大海一般,没有丝毫回音,仿佛这封信就并不存在一般。
杨修十分生气,于是找到同为太师府主簿的蒋济,准备试探一下蒋济的口风,以便决定是再写一封信给徐晃以敦促他回话,还是直接向梁祯禀告此事。
“我听古人说,将军在外面征战的时候,就算是君王的命令,也不一定要遵从。徐晃曾被魏王称赞,有周亚夫遗风,故而以他的性格,不理会德祖的信,也是正常的。”蒋济自然明白,杨修的用意是什么,但同为士人的他,这一次却选择了替徐晃说话,“魏王用徐晃,乃是不得已而为之,所以,依照济愚昧的看法,就算德祖将此事上报魏王,徐晃也不会因此受到责备的。”
“子通的境界,实在令修自愧不如。修,多谢子通教诲。”杨修说着,对蒋济深深一揖。不过心中所想的,却又不完全是这样了。
梁祯的年岁,本就不小了,再者又征战了将近一年,因此无论是体力还是精力,都大不如前,睁开眼不到三个时辰,就觉得乏了。这种样子,自然是无法处理军政要务的。故而,梁祯只好将政事交给了杨修和蒋济二人,军务则交给了贾诩。而他自己,则每天看看书,练练剑,只有在遇到极其紧要的事情时,才会插手军政事务。
梁祯不仅仅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,来延长自己的寿命,更是想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,来确定托孤的最后人选,毕竟梁茂才刚刚到加冠的年岁,朝中的根基,也不甚扎实,还是需要一些梁祯信得过的老臣相辅,才能稳坐庙堂之中的。
古来托孤,多是托付于数人,因为如果只托付于一人,就极有可能发生权臣辱主,甚至改朝换代的事情。因此,这托孤之臣,一般都有三到五个人,而且各有所长,比如一个擅长政务,一个擅长财政,一个擅长军事,有时还会增加一个擅长法律的。
而且这托孤,也有两种方式,一是宣示天下的遗诏托孤,一是有托孤之实,而无托孤之名的托孤。前者一般用于新君年幼,压根无法处理国事之时,而后者,则适用于新君已经成年,且具备一定的理事能力,只需要给他安排几个帮手,就可以非常顺利地处理国事了。
而梁祯所欲采取的,就是第二种托孤方式,毕竟梁茂已经成年,且又在雍凉“历练”多年,在军中也享有一定的声望,因此是可以直接亲政,而无需假手托孤大臣的。
而在此之前,梁祯已经给梁茂选定了两个“托孤”大臣,一个是自己的亲家张郃,另一个就是有义直之节的桓阶。
不过,张郃和桓阶身上,也都有着各自的缺陷,先说张郃,他无疑有大将之才,但在统筹全局方面,就略微逊色了,外加平鲁城的那场大败,也确实给他减了分,因此梁祯还需要再给梁茂找一个能够站在“天下”的高度,来看待战局的人才。
再说桓阶,他虽然有尽节护主的好名声,也有能够看清局势的慧眼,但无论是治国,还是治军,都不是魏庭最优,因此,梁祯也必须再找一个人,来协助梁茂处理政务。
除此之外,梁祯还需要再给梁茂找一个擅长财政的帮手。所谓财政,其实就是将理财放在一国的高度,主要表现是捋顺税赋的界限。因为,这国家的一切支出,都必须从士民手中征调,要是征调少了,国家就会面临无钱可用的困境,要是征调多了,就会酿成士民饥困,进而揭竿而起的祸事。可以说,财政就是国家的血管,只要它健康,国家就会蒸蒸日上,而一旦它出了问题,国家就会随之而江河日下。
而在以往的很多年之中,梁祯集团的财政,都是由荀彧操办的,而荀彧也确实做到了“足食足兵”。但在荀彧死后,梁祯四目环顾,却惊讶地发现,整个朝堂之上,竟然再没有一个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