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虾虎鱼逃进洞穴中,枪虾也会紧随其后。
在所有枪虾物种的共生关系中,最不可思议的要数一些已经形成了社会化组织的物种。数百只枪虾居住在海绵内部,这些枪虾的体型非常小巧,大约只有谷粒大小。它们以任何掉落在海绵上的物质以及海绵自身脱落的组织为食,由体型较大的“虾王”和“虾后”统治。“虾王”和“虾后”是唯一一对能进行繁殖的枪虾。
在这个群体中,体型较小的幼年个体会围绕在海绵中部的“虾后”周围。在入侵者出现时,体型较大的个体会进行防御。当单个枪虾遇到入侵者时,它会有节奏地发出“咔哒—咔哒—咔哒”的声音,召集同伴前来。前来助阵的枪虾还会同步发起攻击,同时发出“咔哒”声,这是一个警告外来者的信号:你已经进入一个居住着枪虾群体的海绵,如果你硬要闯进来,那就不是几只枪虾,而是整个群体要携起手来把你赶出去。
观察发现,枪虾大螯的内侧固定不动,上面有一个空穴,外侧可以移动,上面有一个柱状凸起,能够恰好嵌入内侧的空穴。当枪虾闭合大螯时,外侧的凸起瞬间插入空穴,挤出的水柱以约32/s的速度向前射出,冲击周边水体产生气泡。这些气泡在周围水体的压力下瞬间爆裂,产生空穴现象,发出巨大的爆炸声!同时伴随产生的高温,十分接近太阳的表面温度。
采用高速摄像机拍摄枪虾的攻击过程时,还可以观察到持续数亿分之一秒的亮光,称为“虾光现象”。这使得枪虾成为具有声致发光能力的动物。应该说明的是,虾光十分微弱,肉眼根本无法观察,只有通过光检测器才能观测到。
与许多甲壳动物一样,枪虾在遇到攻击的时候会将螯脱落。不过,这并不会使噪音消失太久。虽然大螯的结构看起来有点复杂,但枪虾还是会以一种奇特的方式重新长出一个螯来。不过,重新长出来的并不是大螯,而是一只小螯。
最有趣的是,在下一次外骨骼蜕去之后,原先的小螯开始长得越来越像大螯,并最终长成同样具有强大杀伤力的大螯。换句话说,枪虾相当于把武器换到了另一只手上。不过,断肢再生有时候也会出现小故障。枪虾如果失去小螯,偶尔也会错误地长出大螯,从而拥有两只大螯。“双枪在手”听起来似乎很霸气,但事实上枪虾还需要用小螯来帮助进食。大螯好比打猎用的枪,而小螯则是吃肉用的刀叉。
枪虾大量成群时发出的声响此起彼落,形成相当强的噪音,能干扰水下通讯、声制导武器和潜艇的侦查等活动,在海底,潜艇的声纳系统所受到的最主要的干扰就来自于枪虾。
此外,枪虾的形态鉴定特征比较细微,种间差别小,是真虾形态学分类鉴定的难点,搞清枪虾科的种类对于其他真虾的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