柄平扁,具一侧突,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。
吻较短,钝尖稍突。眼中大,圆形,瞳孔竖直,无瞬膜,位于口端上方,距第一鳃孔颇远。鼻孔狭小,距口端比距吻端为近,前鼻瓣具一细小突出,鼻间隔比鼻孔宽约大2.5倍。口大,弧形,口宽大于口前吻长,比口长约大2倍;唇褶短小,口闭时下唇褶被掩蔽。齿大,三角形,直或稍斜,边缘具细锯齿,12行在使用;上颌齿每行26个,宽与长约相等,第一和第二齿最大,第三齿较小,第四齿以后渐小,最后数齿很小;下颌齿较狭,每行24个,第一和第二齿最大,第三齿以后渐小,最后数齿很小。喷水孔很小,位于眼后,有时消失。鳃孔5个,宽大,最后两个距离较近,最后1个恰位于胸鳍基底前方。
背鳍2个,第一背鳍颇大,几呈等边三角形,约对着胸鳍里缘中部,上角钝尖,后缘稍凹,下角尖突,未伸达腹鳍垂直线;第二背鳍很小,基底后端与臀鳍相对,上角钝圆,下角尖突。尾鳍宽短,叉形,尾椎轴上翘,上尾叉比下尾叉大1.31.4倍,由上叶,尾椎轴,下叶中后部组成;下尾叉单由尾鳍下叶前部的突出部分组成;下叶中后部间具一缺刻。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同大,恰位于第二背鳍后面下方。腹鳍颇小,约位于背鳍间隔中部下方,后缘稍凹,里角尖突。胸鳍大,呈镰形,后缘凹入,外角钝尖,里角钝圆。
背面和上侧面暗褐色,青灰色,或近黑色;下侧面和腹面淡色至白色;胸鳍腋上具一黑色斑块;腹鳍白色,前部具一青灰色斑块;胸鳍、背鳍和尾鳍后部暗色。
噬人鲨属冷温和暖温区近海上层大型凶猛鲨,主要栖息于沿岸及近海大陆架及岛架水域,但也常游动于远离陆地及岛屿之大洋中。活动在表层下至大陆坡水深1280米处。
噬人鲨通常在小的沿海群岛巡逻,这些群岛上生活着海豹、海狮和海象、近海珊瑚礁、河岸和浅滩以及靠近海岸线的深水落水处的岩石岬角。白鲨通常以一种有目的的方式游弋,要么就在海底,要么就在海面附近,但在中深水区的时间相对较少。
噬人鲨是一种大型捕食者,白天活动。它最重要的猎物是海洋哺乳动物,包括海豹、海狮、象海豹、海豚和鱼类,包括其他鲨鱼和乌贼鱼。海洋爬行动物(主要是海龟)偶尔被吞食。不吃海鸟和海獭,因为这些动物通常被发现因遭遇白鲨而受伤,但不知道是被吞食的。
掠夺行为通常分为五个阶段:发现、识别、接近、征服和消耗。然而,这些阶段,特别是第一和第二阶段,在噬人鲨身上却知之甚少。当只呈现一个对象时,总是会对其进行调查。一些科学家认为,从下面观察潜水员和冲浪者的轮廓,与鳍足动物的轮廓相似,这种代表鲨鱼的错误识别是大多数噬人鲨攻击人类的原因。然而,噬人鲨攻击各种形状、颜色和大小的无生命物体,这些物体都不像海洋哺乳动物,这一事实与通常所说的“错误身份”假说相矛盾。研究人员认为,噬人鲨经常攻击不熟悉的物体,以确定它们作为食物的潜力。在这种情况下,抓住一个不熟悉的物体似乎是噬人鲨确定适口性的唯一可靠方法。
首先,捕食者从下面攻击更难被猎物看到,同时,噬人鲨可以更好地看到它的猎物在头顶的位置。此外,逃跑(快速逃离接近的捕食者)可能是被攻击动物最常用的逃跑策略。考虑到这些情况,向垂直接近噬人鲨的相反方向延伸逃跑几乎是不可能的。在长约220厘米的小噬人鲨中观察到了垂直游泳的倾向。科学家认为,这种行为的发展先于生理变化,例如牙齿的变宽,这被认为是对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的适应。
噬人鲨活泼善泳,速度快,平均巡游速度每小时3.2千米,可突发快速冲刺,有时跃出水面,是掠食动物中体型最大者。独游或成对巡游,或可发现有10尾或更多一起进行觅食迁移,但不聚集成一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