体魄;苟野蛮其体魄矣,则文明之精神随之。对一代伟人的这个观点,完颜康深深赞同。而他自小练武,至今已十数个春秋,其中得益几何,已不必多言。
考试项目的变革,对朝野冲击尚且不大,但另外两项规定,却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。
首先,新规规范了考试年龄,限定参考人员下至十五岁,上至三十,未达龄者或超龄者,均不得参考。
其次,新规限制了任职范围,历朝历代的科举所得人才,都是以考试名次授予官职。
举人即可授官,但多数只能从九品官做起,且升迁极难。
而考取进士之后,又因殿试分为三类:三甲数十人,赐同进士出身,授官最低八品,稍加运作,都能从七品官起步;二甲十人左右,赐进士出身,授官最低七品,也有能到六品者;一甲三人,分别为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授官最低为六品,得五品官者也不少见。
这样的一个授官体制,形成了一条赤裸裸的鄙视链。进士看不起举人,因为举人天生太低,几乎没有上升为高级官员的可能性。一甲的在二甲、三甲进士面前天生高人一等,二甲的叫进士出身,自然把三甲同进士出身的“同”字鄙视一番。
但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,真的是科举考的好就能做的好官吗?
更何况,进士的殿试,考的都是诗词歌赋。
诗词做的好,就能做的好官?
若是这样,李白这位诗仙就应当是中国古往今来第一贤臣了!
对此,完颜康深思熟虑之后,定下新规:从今往后,科举考试无需重重选拔,只需考试达标者,即可任职。所有愿赴任者,均从九品官做起,有一年的实习期。一年过后,择其优良者升为八品、七品,择其普通者留任,劣等之人予以淘汰,且终身不得再次参加科举考试。
对这两项规定,朝臣之中颇有争议,其中异议最大的两项:考试年龄限制如此苛刻,只怕会将许多有心报国之人拒之门外;十年寒窗苦读,优劣者都仅授九品官,只怕许多饱学之士难以接受。
对前一项异议,完颜康觉着有些道理,便将考试年龄的条件做了少许调整,自首次科考三年内,年龄上限放宽到三十五岁,三年之后,便依旧以三十岁为年龄上限。
那等十年寒窗只为中举、白发苍苍犹自参考之辈,可不是完颜康想要的官员。
而对后一项异议,完颜康一句话就打发了:是骡子是马,拿出来溜溜,若真是饱学之士,真是有为之人,怕什么公平竞争!
对后一项异议,跟随完颜康的老人们,都没甚意见。白马城建军之时,一直贯彻的便是能者上、劣者下的思路,这才形成了如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天下强军。同样的思路,用到选拔官员之上,想来必有成效。
而一批合乎心意的官员上任,以新鲜血液充斥朝堂,才能给大金带来活力,才能让完颜康的新法和新政切实有效的得到贯彻落实。
对于官员薪酬的架构,完颜康也进行了极大的调整。他保证了低级官员的基本收入和衣食住行等各项福利待遇,确保低级官员不至于因为基本生活问题而主动伸手贪腐。
相比而言,九品官员的待遇,几乎赶得上原先的三倍水准。而各级官员收入的级差,则做了相应缩减。
如此一来,经过简单测算,每年朝堂开支的官员薪酬,较以往上升将近一倍,新任户部尚书耶律云波对此表示十分忧心。
完颜康大手一拍:“咱们府库里还有几千万两存银,还怕给不起官员的薪酬不成!”
“那若是存银用尽?”
“往后国泰民安,税赋自然增长,岂能不够朝廷用度!”
皇帝说往后会国泰民安,臣子总不能在这上面唱反调,耶律云波咬咬牙就住了嘴。低级官员薪水涨了不少,高官薪水多少也有些上调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