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秘景陵(2 / 5)

脂砚记 凤鸣燕北 4062 字 2021-01-06

感觉茫茫之中,仿佛有股力量引导我进入。刚一进去,隐约听到关门的声音。

为了探明情况,我也顾不上想办法出去了,调亮了探照灯,凭光线继续进入洞中。里面阴暗湿热,摸索了许久,突然豁然开朗,进入一个较大的墓室之中。中间一块石碑上赫然一列大字“宣庙贤妃”映入眼帘(“宣庙贤妃”是明宣宗朱瞻基之贤妃吴氏的称号。她是明景泰帝朱祁钰的生母,宣宗在世时封为贤妃,景泰帝即位后尊为皇太后,后朱祁镇复位后,仍称之为“宣庙贤妃”,南明追谥为“孝翼太后”)。

墓室门一开,石碑上方,出现了一个海棠果形状的椭圆形砚台。如一盏明灯悬于上空,照亮了整个墓室。砚台上面刻满了字迹,整个墓壁也洒满了文字。

不知是砚台上面的字迹在光照下投影在了墓室墙壁,还是墓壁上面原本就有字,在砚台的照耀下显现出来。我更觉蹊跷,也忘记了害怕,就在洞中细细查看了起来。

这明明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景陵,为何曲径通幽,能通向吴贤妃的地宫?

按明朝先例,历来皇帝都是与皇后合葬,故景陵埋葬的是宣宗和继任皇后孙氏(先皇后胡善祥以嫔礼葬于北京西郊金山),为何却又连通了吴贤妃的陵寝?

而且吴贤妃的陵寝,地宫恢弘大气,诗词、壁画、石刻遍布,规制是应是皇后或者皇太后的。吴贤妃虽然曾在景泰朝贵为太后,但是明英宗复位后,仅是仍称其为“宣庙贤妃”。

其实这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迷:为何明英宗对景泰帝重用的大臣及亲眷或贬或杀,唯独吴贤妃仅由太后降称‘宣庙贤妃’,仍安居后宫,颐养天年,于六十五岁的高龄寿终正寝?

这段历史,无论是在正史还是野史中,都有记载。更为值得探索的是,野史中还有吴贤妃就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的说法。然寥寥数语的记录终究太过单薄,但是今日有幸看到这陵寝规制,我更加确信吴贤妃并非一般皇妃。吴贤妃逝世于明英宗第二次即位之后,她的墓室建造规制是一定经过明英宗或明宪宗首肯的。

我想起了上世纪70年代末,在河南凤凰山南麓下发现的明朝藩王潞简王的陵墓。那是中国目前保存现状最好的一座明代藩王陵墓,因此具备极高的考古研究价值。

墓主潞简王朱翊镠,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,是明万历皇帝唯一同母弟弟。在王陵的西边一百多米的距离还有一座陵墓,是潞王的次妃赵氏陵。而考古专家在潞王的地宫里面发现有一条暗道通向赵氏墓。也就是说,从表面看,潞王墓和赵氏墓是分开的、独立的,可是在地底下,这两座墓却由暗道相连相通。这不正如吴贤妃之墓吗?

更为离奇的是,赵氏的地宫占地远远大于潞王的墓室。墓室的用材、建筑形式和质量以及各种装饰手法、艺术效果等方面,都要超出潞简王墓。

封建社会讲究的是男尊女卑,尤其是帝王皇亲之家。王妃的地宫竟然比藩王的还要大,这在古代可是僭越,更何况还是次妃,而非嫡妻正妃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?

更离奇的是,赵氏墓建造时间早于潞王陵,所以潞王本人应该是非常清楚自己次妃赵氏墓规制远胜自己。那潞王为何会同意其次妃如此僭越礼法?

据史料记载,潞王离京就藩之时,除其正妃随同外,他的母亲李太后还派了跟随自己多年的贴身宫女赵氏随其就藩。

知书达理、聪慧大度的宫女赵氏帮助潞王做了很多造福当地的事情,也帮助他化解很多矛盾,潞王深深地爱上了她。她名份上虽是随封侍从,但因为是太后钦赐,又深得潞王喜爱,于是,赵氏薨逝后,潞王违反大明礼法规制修建了赵氏墓。

甚至,更为了死后能够相见,他还命人在两座陵墓之间修有一条地下通道。

可见,赵氏虽为潞王次妃,却得到了潞王的真挚深情。为了她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