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两步长十二步宽为一块,这是大靖时空里一亩田地的六分之一。
今年,他们的种植活动都将在这些地块间调整。
柳全按照计划,推着小车播种了三亩地的粟谷。芳娘也播种了二亩地的小麦。
柳奕就在新划出的“试验田”里,将那些六分之一的土地继续划分作十二分之一,二十四分之一……并在其中撒下了许多不同品种的的菜种和粮种。
他们准备今年将空间里所有的粮食和蔬菜种子都拿出来种上一种,对此一下不同品种的产量和口味,再选择一些适合的品种慢慢朝空间外过渡。
在刚刚过去的那一年,柳家一共拿出去三种蔬菜,一种南瓜,一种丝瓜还有一种白萝卜。
刚开始,他们都是为了吃饱饭,奔着早熟和产量去的。
但由于本土暂时还没有这些品种,第一年,他们只能抱着试种的心态,希望它们能够成活而已,也没有在意最终的产量。
往后,却必须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了——既要高产又要适应本土环境,抗病虫害也应该作为考量的重点。
说到底,以后这里所有的东西都会离开,包括空间本身,都得去适应外面的环境。
现在在空间里种得再漂亮,拿出去之后不能保证品质和产量也是白搭。
只是在种植水稻这件事情上,柳家人都犯了难。
大米这东西,本地的柳全没种过,柳氏也没种过。
该怎么播、怎么种,他们通通一问三不知。
“俺就记得水稻是该放水的?”难得发愁的柳全皱起了眉。
“我还记着是要育苗孵稻秧的,放了水再把秧苗插到田里去。”芳娘表示,大米什么的,从来管吃不管种,她就只记得这么多了。
“对对对,仿佛是这样。”柳全也连连点头。
至于怎么朝田地放水、放多少水合适、又该怎么在水里种植秧苗……呵呵呵,谁晓得那么多。
一家三口人纠结了两天——
在这期间,柳全将桑林里的鸡粪桑叶等起出厚厚一堆,又将累积的几麻袋蚕沙弄出去,再挖了灰坑和日常的生活垃圾,全都弄到田地边的粪坑里沤上了堆肥。
说到这沤肥,还有一些小插曲。
柳家人之前用蚕沙施肥大多都是直接上,后来在一起养蚕的时候,椿氏对芳娘含蓄地表示恐怕那样效果不太好,最好还是和其他粪肥一样沤制一下。
柳全便向其他里人询问,得到的建议也是五花八门。
他才发现,这个时代的农人们对于肥料的使用还充满了不同的理解和个人风格——每家每户的施肥习惯都不太一样,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。
后再问到娄翁时,恁大爷道,若肥施得多了那就跟直接上粪差不多效果,可能有烧苗的风险,这个量还得自己把控。
柳全对妻女表示,自己全靠记忆里的那点东西操作,不能要求更多了。
只能说,他们家的庄稼,都挺命大。